发布于:2024-04-21 10:21:32 来源:开云 点击量:14次
众所周知,传统小学课堂,语、数、外不能少,还有音、体、美等课程提升孩子的综合素养。而从去年开始,成都市双林小学就在思考怎么样化繁为简,在减少课种的基础上,反而通过体验让孩子收获更多知识。华西都市报记者5月17日获悉,从今年9月开始,该校将开启“馨”课程时代——全体一年级学生只上三类课,长短课结合,行政班与走班制教学相结合,每个班还设有两个班主任。
目前一名普通的小学生要上多少门课?记者通过浏览多所小学的课表发现,除了主科语、数、外,分科音、体、美,大多数学校还开设有品德、信息技术、科学、生命生活与安全等课程。“语文课中不乏涉及到品德课中的道德品质教育;音乐、美术、舞蹈等学科实则一脉相承。”该校教科室主任王维令和记者说,针对学科课程过早分化、课程内容重复交叉的现状,学校构建了基于健康素养、科学素养、人文素养为核心价值追求的“馨”课程,为学生核心素养发展,提升未来社会竞争力。
“就像一棵大树一样,‘馨’课程由根课程和枝干课程组成。”该校把体育、心理健康教育、生命安全教育,整合成“健康与成长”的健康类根课程。以根课程为基础,延伸出两大枝干课程——数学、科学、信息技术学科和校本科创体验特色教育整合成“思维与科创”的科学类课程;以及将语文、品德与生活(社会)、班会队会整合为“阅读与生活”,将音乐、美术、舞蹈和戏剧整合为“艺术与表现”,上述两个课程,与“英语与交际”,共同构类课程。
该校科学老师、成华区科学学科带头人邬江介绍,与“馨”课程平行的,还有一门被称作“科创+”的课程,具体而言,就是把科创体验课程与其他学科课程结合,以“项目式学习”的形式,进行整合教学。
在完全打破学科壁垒进行课程重构以后,双林小学的教材也跟着发生明显的变化,这种变化并非简单的加减法。“在研发‘馨’教材的过程中,我们参考了北京亦庄实验小学、重庆谢家湾小学的自编教材,也比对、综合了人教版、北师大版、科教版、江浙版教材。在吸取上述教材优势后,我们结合校情,再来开发‘馨’教材。”学校校长程郑说,对应课程设置,“馨”教材具体分为五门:健康与成长,思维与科创,阅读与生活,艺术与表现,英语与交际。
一位教育界业内人士分析,双林小学之所以敢于在课堂改革的同时自编教材,学校师资过硬是最重要的原因。记者通过调查了解到,这所建校28年的小学,先后涌现出60余名国家级和省市区名师,30多位管理骨干,现有特级校长1名、特级教师3名、全国优秀班主任4名,省、市、区名优骨干教师占全校70%以上,被誉为“成都教育名师的摇篮”。“每本教材都有名师领衔,负责教材的结构搭建、内容选编、细节打造和教学参考书的编制。”例如“思维与科创”课程由省特级数学教师丁晶领衔。成立编写小组,小组的成员遴选权、小组的校外专家聘请权,都交给领衔人。“我们会将项目式学习的内容融合进教材的编写中,如水果,小蚂蚁,光的探索,馨的秘密,校园里的银杏树等,打通各个学科,引导孩子们过整个的课程生活。”负责阅读与生活教材编写的教师茹敏说。
到了暑假7月,五本“馨”教材将印刷到位,届时,领衔老师们将对9月任课的老师进行教材的解读和培训。
课程种类虽然变少了,但每堂课却要学更多的知识,传统的一堂课固定40分钟已经不适合“馨”课程的教学。英语与交际领衔人王晓妮说:“我这门课的内容相对单一,需要的时间少,我们就把这类课设置成30分钟的短课,并安排在下午。”
按照双林小学“馨”课程的具体设置,该校每天上午设置2节50分钟长课,1节30分钟短课;下午设置1节50分钟长课,1节30分钟短课。不同门类的课也细心划分到不同时段,上午主要上阅读与生活、思维与科创等基础课程,下午主要上艺术与表现、英语与交际以及其他孩子们喜欢的社团课程。
而实施“馨”课程的班级,将推行双班主任制,一位老师要负责两门左右课程的跨学科教学。“如果教师不能胜任,我们就把艺术与表现课程等专业性强的课程让专业老师授课。”艺术与表现领衔人谢洪萍说。
“我们希望尽可能盘活校内资源,最大限度满足学生的潜能开发和兴趣特长培育,因此在教学形式上也较为灵活。”健康与成长领衔人吴艇说,对于选修课程和运动特长训练课堂,学校甚至会实施走班制教学;而常规的“馨”课程,则采用行政班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