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2024-04-20 06:36:06 来源:开云 点击量:14次
智能建造是建筑业高水平发展的必然趋势和转变发展方式与经济转型的重要抓手。2022年11月,住房城乡建设部选取北京、天津、重庆等24个城市开展智能建造试点,积极探索建筑业转型发展的新路径。刚闭幕的住房城乡建设工作会议明确,全力发展新型建造方式,稳步推进城乡建设领域碳达峰工作,抓好智能建造城市试点。
智能建造标准体系是智能建造工作的框架体系和技术保障,解决顶层设计是不是合理、关键核心技术是否聚焦、重点应用场景是否准确、数据接口是否匹配等问题。因此,建立统一、系统、科学的智能建造标准体系框架,关系智能建造发展全局。但是智能建造标准体系框架不是一个简单的技术问题,需要多方位、多层面地开阔视野。
构建智能建造标准体系框架需要对建筑业现状的深入剖析。现阶段,建筑业的政策环境、经济环境、社会环境和技术环境已发生了深刻变化。构建智能建造标准体系框架,首先,要在精准把握中央的要求、人民的需求、行业的追求的基础上摸清现阶段建筑业发展的整体态势、阶段特征和内在诉求,形成智能建造标准体系框架的整体基调和前进方向。其次,要对试点城市、重点行业、重点企业和重点项目的智能建造应用发展状况进行系统调研,凝炼需求,总结经验教训,找准定位。最后,要对现有智能建造软硬件研发企业、产品和技术进行梳理,摸清家底,找到突破口和着力点。
构建智能建造标准体系框架需要广泛借鉴别的行业转变发展方式与经济转型的经验教训。自2015年起,工业与信息化部、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先后制定并发布了《国家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标准体系建设指南(2015年版)》《国家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标准体系建设指南(2018年版)》和《国家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建设指南(2021版)》,加强国家智能制造标准化工作顶层设计,指导智能制造标准研制工作有序推进,切实发挥了标准对于推进智能制造健康有序发展的支撑和引领作用。这个发展历史和逻辑演化值得在构建智能建造标准体系框架时借鉴和学习。现阶段,通信、计算机、人工智能等领域的突破性发展都为智能建造提供了新的使能工具和应用空间,在构建智能建造标准体系框架时也能够直接进行探索和采纳。
构建智能建造标准体系框架需要构建理论体系。智能建造不是简单的技术应用,而是行业生产模式的深刻变革。要探究智能建造的核心内涵、关键要素、内在机制和演化机理,形成智能建造的理论架构,这样才可以应对层出不穷的技术集群和花样繁多的应用场景。在理论支撑下,建筑工程智能建造标准体系框架才能做到层次分明及逻辑清晰并随技术演化、市场需求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变化进行一定的动态优化和调整。
智能建造标准体系框架的构建是一项系统性、战略性的任务,需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以开阔的视野,全面系统地融入对现实的考量、对别的行业的借鉴以及对理论体系的构建,秉承久久为功的韧劲和奋斗不息的拼劲,持续不断的发展、迭代和完善。
2023年,全省住房城乡建设系统共组织出动人员294万人次,出动车辆89万台次,累计清理农村里的生活垃圾227万吨,特别是4月和10月两次开展积存垃圾集中大清理行动,各个村落的面貌随之焕然一新。
4月9日,住房城乡建设部在浙江省杭州市召开保障性住房建设工作现场会。会议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的决策部署,交流推广经验做法,了解城市工作进展,征询有关意见建议,安排下步工作任务,对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和供给进行再动员再部署。
寻一片绿地、支一顶帐篷、备一桌美食,幕天席地间,慢慢的变多的“诗与远方”就在家门口“触手可及”。美好春光里,绿地开放共享正在激活人们的“微度假”热情。
日前,由住房城乡建设部建筑节能与科技司党支部主办,江苏省南通市如皋市住房城乡建设局机关综合党支部、市历史背景和文化名城保护中心党支部承办的第19期“读党史·知名城”联合主题党日活动圆满举办
今年年初以来,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克东县住房城乡建设局聚焦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持续推进物业小区服务提升、居住小区电瓶车充电和停车规范、老旧小区改造3项行动,改善居住环境,提升群众幸福指数。
一年来,重庆已建成一体化数字资源系统,接入实时数据感知终端668万个,智算算力规模达2500P;数据资源体系也基本建立,自然人库、法人库、信用库等5大基础数据库迭代完善,市、区县、镇街数据仓全面建成;建成了全国首个“一体建设、三级贯通”的三级数字化城市运行和治理中心。
8部门联合印发《招标投标领域公平竞争审查规则》 首次为招投标领域出台政策措施列明“负面清单”
《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特许经营管理办法》修订 将特许经营最长期限延长到40年